
类别: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5-04-29 23:56:24 浏览: 次
“你是来自四川眉山的。”4月28日上午,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甘俊林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上台领奖时,颁奖领导这样对他说。
就这一句话,让甘俊林在颁奖台上瞬间红了眼眶。当晚7点,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他激动的心情依然没有平复:“这既是对我们产业工人的关心关爱,也是对中国制造的重视。”
甘俊林是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的氩弧焊及冷作钣金“双料技师、kaiyun开云中国中车高技能核心人才,这不是他第一次登上领奖台。2018年,在有着焊接“世界杯”之称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甘俊林从30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最近几年,他又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甘俊林所在的货车制造中心,承担了公司整车焊接和零部件总装以及整车喷涂等重要工序,是保证各型铁路货车制造质量以及能否安全运行的关键一环。他将自己比喻成“钢铁裁缝”——一辆货车的筋骨由是用钢材和焊缝编织而成,而这道“钢铁针线”的工艺水准,直接决定着货车品质高度和生命长度。
而针线“缝”得结不结实,靠的是焊接工人日复一日地钻研和练习。2005年刚进公司时,为了提升自己的焊接技艺,甘俊林采取了“非常手段”。焊接时臂力不够,他就在手臂上绑上自制沙袋以增加焊枪的稳定性;别人下班后,他还在车间多呆上两个小时,哪怕眼睛被电焊弧光灼伤,只能半睁半闭;为了习惯焊接过程中长时间的蹲坐姿势,他在休息时间还坚持蹲着看书。
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也烙印在了甘俊林的身体上。一年中至少有300天,他的身体都是朝下的,因此,他的后背总是不自觉拱起,身体也保持前倾姿态。“焊接需要稳如磐石的手和鹰隼般的眼力。”甘俊林将焊接的过程比做医生做手术,指尖的每一丝颤动、视线的每一分偏差,都会在焊缝上留下永久的印记。“后背拱起、身体前倾、大概率近视是我们焊接工人的‘职业勋章’。
他将这种执着贯穿在自己20年的职业生涯中。普通的焊缝,往往只是黑色。但一次偶然的机会,甘俊林听说受设备、温度、室温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红色的焊缝。“如果大家的水平都一样,而我可以做出彩色,那不是更胜一筹。”在反复实践中,他找到了红色的秘密,接着是金色、绿色,甚至,他时不时能缝出银白色。能做到银白色焊缝的人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是少数。正是凭着这一绝技,他可以在2018年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夺得冠军。
这次胜利不仅为我国在国际职业技能大赛上争得了荣誉,成为甘俊林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铁路货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赢得了重要一票,推动了中国铁路装备继续阔步“走出去”。
近年来,中车眉山公司火车的产量翻倍增长。2021年,公司货车的产量达到了5000辆左右,其中约3800辆销往国内,1200辆销往澳大利亚、几内亚等国际市场。“无论国内国外,客户对我们的火车质量都非常认可,给了很高的评价。”甘俊林说,“最好的证明就是,经过我们手的上万列火车,没有一辆返修。”
甘俊林和他的团队收获了大量好评。2019年安哥拉客户来厂验收时,频频竖起大拇指说“verygood”。同年,在完成200多辆几内亚敞车制造任务后,面对精湛的技艺,客户表示“再追加120辆”。
“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这是我每天思考的问题。”即使已是焊接领域的顶尖人才,但甘俊林每天仍会抽空学习,积极进取,使他实现了从比赛技术型工人向产品研发型工人的转变。
“研发创新要比打磨技术更有挑战性。”工作以来,甘俊林参与了公司所有新产品试制和出口货车生产,主持公司重大技改项目、新产品试制等工作。在他看来,创新面临的是未知领域,是从0到1的艰难跋涉,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反复试错,可能历经1000 次尝试,换来的仍是失败的苦涩。不过,甘俊林觉得,创新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我们在第1001次时,或许就能迎来柳暗花明”。
带他的师傅曾经对他说过,“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甘俊林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对于我们产业工人而言,一旦选定了方向,就如同船只锚定了航向,必须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抱着这种信念,甘俊林不断创新和改造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制造工装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惯性质量问题10多项,创造价值近千万元。不仅如此,他还注重技术理论研究,获得专利23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2篇。“我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提升工艺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逐渐提升中车造、眉山造乃至中国造产品的知名度。”
2019年,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目前有15人,主要围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方面实施攻关。创新工作室共主导、参与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四川省级项目1项,中车重点6项,子集团级3项,公司级52项,累计节约成本约2500万元,为公司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力支撑。
除了每天正常工作之外,甘俊林带起了徒弟。对于年轻一代,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必须把基本功学好练好”,就像建造摩天大楼,地基深度决定建筑高度。他认为,年轻人不应急于求成,不能让今天的懈怠,成为明天的职业断崖。
截至目前,通过学技练功和“传帮带”,甘俊林已培训青年员工约5000余人次。在他的引领下,16名徒弟晋升为高级技师,15名徒弟获得技师技能等级,8名徒弟在省部级、国家级行业技能竞赛中跻身前三名。
作为一名工人,甘俊林坦言自己很快乐。当客户对他亲手打造的产品赞不绝口时,那种喜悦就像“园丁自己培育的鲜花绽放”。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甘俊林日复一日精进技艺,“每天都在进步”。而他个人进步不仅实现了产品革新,更推动着行业发展,为中国制造注入前行的力量,“这是让我最快乐和幸福的事情”。